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院校纵横>>正文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厚德修能”重素养 “四维一体”育良才
2019-01-02 17:02   审核人: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51年,历经67年奋进,现已成长为一所集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山东省首批省级优质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等诸多荣誉为一体的品牌职业院校,并连续5年被授予“山东省文明单位”称号。

近年来,学院进一步以“厚德 修能”为核心,创新构建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文化、志愿服务文化为主体的“四维一体”文化育人实践体系,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其先进的育人理念与实践经验值得借鉴和分享。

强思政,筑育人之基

“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多年来,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聚焦主题,创新形式,搭建平台,进一步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文化支撑。”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金生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院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旗定向作用,持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厚德”为旨归,科学系统地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导、专业课融合渗透、校园文化熏陶培育、实践活动感知体悟的“大德育”体系。

以此为基,学院启动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创新打造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全程真实记录,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即时性评价,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对综合素质的关注与自我提升。

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以生为本”,党委书记王金生带头主讲“形势与政策”在线开放课程,并带领省级示范思政部建设项目团队教师编写并出版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习与实践教程》等特色实践教程,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更贴近实际;教学方式上则强调实践性,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写作、实践,逐步养成学做一体、学思结合的常态,而阅读活动的融入更加深了课程的知识性和思想性;此外,学院还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教学前置运行模式,学生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调研,撰写报告,开学后参与调研答辩考核,极大地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思政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到了实处。

学院还充分发挥党建的领航护航作用,在全院启动“党员导师制”,全面建立党员导师工作体系,真正落实“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启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发挥教师党支部书记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立德树人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将每年6月定为 “红动青职”党建主题教育月,通过开展“传承红色精神,共筑中国梦想”征文比赛、“树党员形象,做青职先锋”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带动全院师生参与相关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的党建活动氛围;并特别打造出以“时事大讲堂”为代表的高端形势教育品牌讲堂,引导学生关注世情国情,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重传统,引文化之泉

作为“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人文景观设计,不仅赏心悦目,更为文化育人提供了一汪源头活水。

学院选取孔子、老子和墨子作为中华先贤的代表,建设了三大文化广场。其中,孔子文化广场占地10000平方米,北侧建有高4.5米的孔子执礼石像,石像背后置有书卷式《论语》经典名句石刻;南侧建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雕像;广场上散落的景观石上,分别刻有儒家经典名言。老子文化广场、墨子文化广场则分别展现了道家、墨家的重要思想。三大文化广场所逸散出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于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将“厚德 修能”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院自2015年起,将每年的4月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月”,现已逐步形成品牌效应。教育月中,学院通过开展青职诗歌节、诗词大会、国学知识竞赛等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举办“拜师礼”“一封家书”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伦理道德文化;通过邀请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鲍鹏山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及沙龙,激发大学生正心笃志的价值取向;通过举办文创市集、开展传统服饰设计与制作、茶艺文化交流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等系列活动,使全体师生在亲身参与中,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为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学院特别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并由“齐鲁最美教师”张薇教授牵头组建的“张薇教育团队”积极开展国学讲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职读本教材及系列传统文化公选课程,在理论来源、思想内容、时代高度上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学院还深化书院制改革,创新构建了“二级学院+书院”的双院协同育人方式,在2014年首个书院(知行书院)成立的基础上,建成7个书院。通过书院,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加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养成实践,强化书院“三全”育人。

敬职业,铸工匠之魂

在校园里有一座青岛技术博物馆,展陈着蒸汽机车、汽轮发电机组等大型工业遗存及3000余件工业技术展品,使观众犹如读了一部生动形象的工业技术发展简史。

依托博物馆建设,学院持续推进工业文明进校园,不仅营造出浓郁的技术文化环境,更通过环境的熏陶,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为了进一步加强技术文化与工匠精神相结合的“工匠文化”建设,培育师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学院一方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海尔、海信、海湾集团等大企业合作共建企业学院促进校企合作育人;另一方面从教育教学层面,不断促进产业文化进教育、行业文化进专业、企业文化进课程,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学院创新推出“技能青职工程”,将职业精神培养全面融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等环节,通过名师巧匠一对一、手把手指导,培养师生对职业的敬畏、对技艺的执着。学院还特别成立了党的十九大代表皮进军和全国劳模、学院校友周勇等“大国工匠”名师工作室,聘请全国人大代表、学院校友郭锐为德育导师等,并组建“振超班”,邀请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全国劳模、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号”奖章获得者许振超为“振超班”名誉班主任并为学员上第一堂课,引发热烈反响,更收获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近3年,师生先后斩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赛项、服装设计赛项、导游服务赛项等多个国赛一等奖;学院更是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办学示范校、青岛市首批品牌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单位,“学生支持服务”“学习与就业机会”项目分别获评世界职教联盟卓越院校金奖、铜奖等。

乐服务,展志愿之范

聚合各方力量,构建志愿服务品牌。成立全国首家由政府部门和高职院校共建的市级志愿服务学院,也是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在地方设立的首家全国志愿服务培训基地,受到上级领导和国家级别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

志愿服务学院现已组织全国、省、市各级各类志愿服务培训班50余期7000余人次,成立了青岛市志愿服务项目孵化中心,收纳项目120个,组建187人的专家智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志愿服务课程体系;2018年4月至5月,连续开展15期“青岛市城市运行志愿服务培训班”,为上合青岛峰会提供全方位的志愿服务,在全社会营造了一种崇德尚礼的氛围,为城市形象增光添彩。

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学院积极推进学生德育实践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成立“雷锋班”,持续开展“牵手关爱”“敬老爱老”“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向“西部计划”持续输送志愿者,输送人数和比例均居山东省高职院校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以“小马支教”项目为代表,构建的“专业背景支撑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反哺专业建设”的志愿服务项目建设模式,引导志愿者发挥专业特长、提高服务层次,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紧密结合。相关成果荣获第三届青岛市教育改革创新奖,并接连斩获了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和中国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铜奖,实现了青岛市在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工作领域较高荣誉的突破性进展。

此外,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促进“产教学研深度融合、校政企社共谋发展”方面进行积极探索。自2014年学院与青岛市黄岛区灵珠山街道办事处共建全国高职院校首个在城镇社区建设的社区学院以来,7个二级学院与7个社区共建7个社区学院,并通过百个班级对接百个社区“双百融合成长计划”,先后建立180余个志愿服务基地,开展公德教育,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中找到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学院也因在志愿服务、职业培训、市民素质提升等方面的重要贡献荣获青岛市政府部门授予的教育改革创新奖,为高校服务社会文明建设方面树立了一个生动典范。

(田秀丽 卜玉辉)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