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院校纵横>>正文
“主题+”文化建设与职业院校文化育人——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01-15 09:18 杨东铭  《职教论坛》 审核人:

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大发展后, 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日益成熟, 办学成就得到社会普遍公认。大家逐渐认识到, 职业教育如果只是一味注重技术技能传授也是不全面的, 职业教育还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育人, 文化与技能必须同步发展, 两条腿走路。近年来, 众多职业院校开始重视文化育人, 加强文化建设。我们认为, 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路径与方法有很多, 以“主题+”文化的运作模式, 内涵丰富, 特点突出, 在实践中创新运用, 对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主题文化的缘起与广泛运用

“主题”是指某类物体或行为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人类很早就知道用主题来归类事物、寻找特征, 用主题来唤起公众对某一事物的关注与认知。万沙汇聚形成沙滩主题, 春节主题就是辞旧迎新, 文章主题思想的分析, 这些都是鲜明的主题现象与行为。特别是在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 人们为了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与有目的地开展某个活动, 更大量建构主题、运用主题, 如主题酒店、主题讲座、主题图书馆、主题音乐会等, 非常广泛。可见, 主题现象是现代社会常见的与人们认识与行动密切相关的普遍现象。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义非常庞杂的概念, 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明积淀与发展产物, 文化的形态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 表象既有静止的也有流动的, 既潜藏为意识影响也表现为行为支撑。在文化领域, 主题概念的运行同样非常广泛, 这与人类集体的文化行为与文化认同有关。同一主题的文化往往目标性非常明确, 指向性明显, 也得到同类人的认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信息的爆炸、传媒渠道的扩大, 主题文化更成了宣扬、传承各类文化的基础, 成为发展文化的常态。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的终极目标。主题行为既然是文化存在与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们完全可以确定, 在文化教育领域, 文化育人与主题介入并不相悖, 且在文化的熏陶、光扬与创造中, 主题的运用非常重要, 也完全可用, 要用。其实我们观察也知, 文化教育的众多行为, 多半是以主题来进行的。把不同的文化分解为不同的主题, 或举办不同主题的主题文化,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区分度, 可以吸引不同主题的受众, 能更好地发挥文化的作用与功效。在文化育人行动中, 明确文化主题或主题文化, 举办主题鲜明的文化宣传推广活动已很普遍。可以说, 如果没有主题, 现代许多文化活动将难以很好地运作, 很难针对性地吸引受众, 也难以取得明确的成效。

再具体到职业教育, 在以技术技能为主的教育教学平台开展文化教育, 主题的运用同样非常重要。一方面, 职业教育在面向市场时, 本身就会接触到众多的市场主题行为, 如主题策划、主题产品、主题活动、主题推销、主题服务等, 都是常态, 主题理念非常普遍。另一方面, 无论在专业技能知识的传授还是在文化素养教育或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涉及到的文化完全可以用主题来归类、深化, 用主题来引导、实施, 如专业文化、职业素质、传统文化、科技文化、行业文明、企业文化、岗位操守、道德修养等。可以说, 职业教育中各类文化形态的存在与应用, 都与主题密切相关, 并可以主题方式呈现。

二、职业院校“主题+”文化建设及其重要性

职业院校的文化育人, 是一项系统工程, 除了基础的职业文化与常识文化基本知识教学外, 更多的应是借助校园文化的大平台, 着力丰富主题文化建设, 以主题文化推动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职业教育主题文化的引入与运用, 一方面可以明确各部门的文化教育定位与职责, 例如教务处就负责职业文化课程的设置与教学, 学生处就负责社团文化志愿文化的传导, 创业学院就负责创新创业文化教育, 图书馆负责书香文化的建构, 宣传部门就主抓校园文化、大学精神的建设, 人文学院负责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 其他学院就负责专业文化的传授等。另一方面, 主题文化可以让职业教育的文化育人有切实可行的主题, 有文化行动的指南。引入主题, 可以明确职业教育文化教育的主要布局, 一所学校某个阶段要进行什么文化教育, 一个时段要开展什么文化活动, 都一目了然。在日常文明习惯养成与校园文化熏陶中, 抓住主题, 从主题思路出发, 就会有的放矢, 有主心骨。在文化行动中, 树立主题理念, 以主题为中心, 策划、建设主题文化, 开展主题文化活动, 推进文化进课堂, 进宿舍, 进公共空间, 使得文化教育有序进行, 有针对性实施, 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虽然近年来职业院校的文化育人有了很大进步, 但我们要看到, 一些院校或不少老师对技术技能教育中开展文化育人还存在着模糊认识, 一些院校开展文化育人工作也是动力不太足、特色不鲜明、内容不完整、机制不健全、落实不到位。这就需要职业院校的领导与老师充分认识文化育人的内涵与重要性, 任何一所院校, 要结合自身实际, 加强文化育人顶层设计, 凝聚共识, 健全育人机制, 亮出职业教育鲜明的主题文化, 铸就技能型人才成长的优秀文化氛围与坚实文化基础。毕竟, 职业教育未来的竞争, 除去创新力之外, 就是文化力竞争。从这个角度看, 主题文化的建设, 重要性与影响就更为深远。

三、深职院“主题+”文化建设与实践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深职院) 是我国最早独立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之一, 1993年立校, 最初学校也强调“以市场为导向, 以就业为目标”, 着力开展技术技能教育, 但后来调查发现, 学生毕业后虽能很快就业, 可是岗位并不稳定, 职业忠诚度不高, 特别是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到来, 技术发展飞快, 单一岗位的技能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发展与再深造反而形成局限。于是学校开始反思, 通过上下讨论, 各专业研讨, 认为必须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教育, 技能与文化并举。2013年前后, 深职院在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时, 鲜明地提出了“文化育人”口号, 并就职业教育领域的文化育人开展顶层设计, 颁布文化育人实施纲要, 全面落实文化育人策略。

在多年的文化育人实践中, 深职院积极探索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方法路径, 以主题为切入点, 在多个文化平台与内容建设中, 实施“主题+”策略, 开展主题文化建设, 构建富有职教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 以文化引领技能型人才培养, 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深职院的主题+文化建设表现在多个方面, 近年来重点建设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建设制度主题文化, 完善学校文化治理结构。如经过反复修订, 制定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章程》, 对学校办学提供了法制基础。出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永利总站15856实施文化育人创新行动的决定》, 修订完善有关管理制度, 为推进文化育人提供了制度保障。出台《文化育人实施纲要》及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 使文化育人有了行动指南。

二是建设专业主题文化, 构建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大量开设文化类选修课或辅修课, 先后开设了面向全校的“数学文化”、“物理文化”等32门文化素质课。组织专业老师开展专业文化、企业文化课程建设, 出版《数字艺术》、《汽车文化》等14本专业文化系列丛书, 让专业文化进入课堂, 成果落地生根, 实现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通。

三是建设校园主题文化, 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如确立“德业并进, 自强不息”校训, 强调文德与专业并重。建设校史馆、艺术馆、音乐厅、档案馆、国学馆、汽车文化主题馆、教师发展中心与学生活动中心等, 使校园形成浓郁的职业教育文化+特区文化的特色氛围, 文化环境向优质化、特色化发展。

四是建设志愿主题文化, 全面提升学生品德。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全面开展文化教育, 确立“五个一”工程, 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要熟读一部经典, 爱好一项文体活动, 交上一批好朋友, 参加一个社团, 做一名志愿者。全校成立有一百多个学生社团, 要求人人参加志愿者协会, 建设“志愿者之校”。在课堂、实训车间、课外场所, 注重文明养成教育, 开展校风、学风、考风教育, 让学生知校、爱校、荣校, 努力成人、成功、成才。

五是建设书香主题文化, 打造书香校园。这工作主要由图书馆负责, 建成了“国学馆”与“汽车文化主题馆”两大主题馆, 形成了上半年“校园悦读季”与下半年“深职读书月”两大书香文化活动品牌, 培植了教师“读书人俱乐部”与学生“读者协会”两大读书社团, 常年举行与书香、与阅读有关的文化专题讲座、展览、与图书有关的大赛、读书沙龙等活动。

六是建设书院主题文化, 打造基层文化汇聚平台。深职院借鉴香港中文大学经验, 五年前实行书院制, 全校13个学院, 多方组合, 联合建设, 陆续建起5大书院, 即崇理书院、博达书院、杏林书院、日新书院、三尚书院。书院都坐落在学生宿舍区, 注重文化环境建设, 有书吧、交流区、社会活动室等, 成为学生课余重要的文化活动与自我管理平台。

七是建设传统主题文化, 夯实文化育人的基础。深职院以人文学院为主, 全面落实国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策, 常年举办国学讲座、展览与沙龙研讨等活动。学校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 形成政校行企联动、产教融合的文化育人机制。主动参与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战略活动, 利用毗邻港澳、开放程度高的优势, 加强对外文化合作交流, 建设海外汉语语言文化中心, 举办国际文化月、外国文化节, 促进中外优秀文化的融合创新。

八是建设理论主题文化, 加强文化育人的创新研究。近五年深职院共承担了文化育人方面的研究课题20余项, 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学校聘请了一批老师担任文化育人兼职研究员, 形成雄厚的职教文化研究队伍。学校与商务印书馆合作, 每年定期出版《文化育人》专刊。设立“丽湖文化大讲堂”, 至今已举办讲座150余场。率先发起成立全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协作会, 并与北大、清华等11家单位联袂发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文化研究分会, 率先成立国内高职院校首个文化育人研究中心暨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是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与秘书长单位, 积极推动国家《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纲要》编制工作。

以主题文化为特色的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 给深职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技术技能教育的局面, 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与路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技能与文化并重, 完善了中国特色、深圳特色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职业教育也得到普及。学校的办学宗旨、大学精神得以巩固、张扬, 校风学风改善, 凝聚力、吸引力增强, 办学实力提升。学校师生的幸福感、归属感明显增强, 就业率保持高位, 招生分数线远超同类院校, 获得众多荣誉, 在多个高职类排行榜中名列前茅。主题文化建设的运行、积淀, 也使得深职院产生了一系列文化品牌, 如“志愿者之校”、社团现象“百团大战”、“校园悦读季”与“深职读书月”、“国学馆”、“汽车文化主题馆”等文化品牌。

四、“主题+”文化建设的文化育人意义

通过多年的实践, 可以看出, “主题+”文化建设对整个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积极意义是明显的。首先, 主题文化可以充分彰显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特色。在实践过程中, 确定的主题与张扬的文化, 都与职业教育定位、与专业岗位要求密切相关, 如专业文化、职业素养、文明品德、创新能力等文化主题, 都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所必须, 是此类人才未来生存发展所需。而且职业教育的文化育人也广泛采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途径或方式, 以职业教育自身特有的培养模式完成文化教育, 体现了自身文化特色。其次, 主题文化强化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针对性。职业教育的文化资源既多源又专业, 也受到外界各类文化的影响, 文化要素既分散又庞杂, 特别是在专业技能学习为主的背景下, 文化教育大多是碎片化零散化进行。通过主题的整合, 就使得文化教育重点更清晰有条理, 文化育人的内容、形式、受众得以明确, 运作起来更有针对性, 也必更有成效。再次, 主题文化丰富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途径。文化的多样性也决定了职业教育文化育人路径与方法的多样性, 主题文化的确立, 并不排斥其它文化形式的存在与文化教育的创新, 家庭文化、社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等依然发挥着作用。主题文化自身也坚持多样化发展, 特别注重文化内涵与特色建设。主题文化运行中, 阵地加平台, 传统连现代、课堂与课外、专业对市场, 成长和成才, 方法形式同样丰富多彩。最后, 主题文化明确了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方向。主旨清晰明确的主题文化, 就是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重点与重心, 是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结合的教书育人重要部分, 与职业教育目标方向是一致的。主题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与运用, 必将使文化育人的效能得到最佳发挥, 促进文化繁荣, 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我们还要认识到的就是, 职业院校开展“主题+”文化建设, 开展文化育人, 终极的落脚点是培育优秀人才, 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因此, 职业院校开展文化育人还需要明白两点:一是文化育人的创新必须与整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紧密结合。在职业教育开展文化育人, 必须认清职业教育的特点, 把握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市场性与教育教学方法的特别之处, 例如实践实训课程较多, 学制较短, 教学形式多样。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文化育人只能结合实际, 符合学生与院校环境, 做到有的放矢。任何脱离职业教育实际的文化普及与文化建设文化育人都是不切实际的。二是职业教育的“主题+”文化建设与整个文化育人体系必须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潮流中。职业院校文化育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关心新时代的技术进步、人们思想的变化、师生与家长的诉求、市场文化的变革, 深深根植于中国大地, 站在时代前沿, 密切关注时代的变革与社会的发展, 关心民族的命运与国家的使命, 与政府、与企业联合, 取得政府的强力支持, 得到企业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参与,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文化育人全过程, 传播正能量, 唱响主旋律, 构建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只有这样, 职业院校文化育人才能迸发出了新的活力, 获得发展的无穷动力, 并有更新更美的前景, 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