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经纬>>正文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探索与实践
2019-11-21 15:56 吕红刚  中国高等教育 审核人: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

要:

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 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学与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 为社会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 培育; 实践;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素养, 是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技术技能水平有机融合的集中体现。培育工匠精神, 不仅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更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首先, 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适应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的客观需求。现阶段, 我国已开始从传统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处于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学应届毕业生从供给总量上看可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但是从结构和质量上看, 能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应用型、技术及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因此, 高职院校应当把惟专惟精、匠人匠心的人才培养理念摆在首位, 在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增强专业技术技能、发展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全面融入工匠精神培育, 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

其次,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从规模化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深入挖掘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专注执着、守正创新等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 在教育教学中全面融入工匠精神, 有助于高职院校摆脱过度追求短、平、快 (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 ”的价值取向, 实现内涵式发展。

再次,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前提。以往高职院校在实际培养过程中, 往往侧重于强调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育。随着我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化, “名师带高徒, 授艺又育人的协同育人办学机制日趋成熟。技能大师带徒授艺, 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 更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引导学生养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以工匠精神锻造高技能人才。因此, 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学徒制, 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高度融合职业精神和职业技术技能培养, 进一步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举措。

此外, 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导向。从当前的就业情况看, 招聘企业对高职学生青睐有加, 尤其看重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而这正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高职学生在学校接受工匠精神的培育, 养成工作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素养与习惯, 有利于将来的就业和创业。

工匠精神全面融入高职教育, 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但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还普遍存在一些不足。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融合方面, 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 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渗透, 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校企合作育人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契合方面, 校企合作相关课程设置仍然不够合理, 无法满足行业企业与市场发展需求, 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实践岗位培训中缺少职业标准, 这些都对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产生了一些影响。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结合方面, 有部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喊口号层面, 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创新创业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创新创业实践效果不佳, 影响了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工匠精神融入专业与实践教学方面, 部分高职院校重形式、轻实质, 不能把工匠精神培育落到实处, 不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仍具有粗放型特征, 不仅缺乏职业性, 而且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这对于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职院校应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培育劳动情怀, 弘扬工匠精神, 把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的具体环节, 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 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适时提出, 契合了新时代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工匠精神培育与课程思政建设, 两者在育人理念上是一致的。高职院校应在课程思政理念引领下, 挖掘公共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等各类课程的核心内涵, 以工匠精神培育为价值合力, 整合思政元素”, 实现育人的整体效应。

其次, 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实践途径。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做法。一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工匠精神培育的课程体系。学校大力开展能力本位课程改革, 实施双带头人制度, 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2016年开始试点现代学徒制, 根据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按照相关专业的内容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既满足了行业企业对具备应岗能力的工匠的需求, 又满足了学徒在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前景方面的选择。二是校企双方开发不同合作模式, 深化工匠精神培育教学改革。学校围绕供应价值链做强做精专业群发展,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在校企联合共同培养、校企联合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拓展校企融合项目等方面下大力气, 真正起到专业服务产业、产业发展反哺专业、实现同步协调发展的目的。三是校企双方共建专兼职教师团队, 为工匠精神培育打好基础。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师徒制教学改革, 邀请扎根一线的企业技术专家进校园指导学生提高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素质, 以实际行动践行和传承工匠精神, 推动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实践。

再次, 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充分发挥校内外创业导师的指导作用, 发掘优秀创业学子, 以点带面,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创业学院定期邀请优秀创业校友、企业家等开展创新创业讲座, 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与兴趣, 使其认识到工匠精神对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最后, 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专业教学与实践。学校坚持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实训练习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融入工匠精神, 培养学生职业情怀。在专业教学中, 将本专业、本行业的工匠精神融汇其中, 提倡专业教师讲授本行业特有的工匠精神形成的历史过程、具体内涵、外在表现、代表人物、经典案例等, 让学生感受所学专业的魅力, 使学生更加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同时让学生自身的思维和言行更具职业特质。同时, 通过职业岗位认知、专项技能训练、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创新创业项目竞赛、顶岗实习等一系列实训教学活动, 切实让实践教学成为培养工匠精神的炼金石

此外, 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将工匠精神培育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文化情境和氛围中感染学生, 熏陶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情怀, 通过举办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校企论坛, 大力营造和宣传崇德尚技的校园文化, 使学生在长期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 同时也对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应确立立德为本、致用为宗、追求卓越、崇尚优化的人才培养理念, 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 勇于追求、精益求精、锐意改革, 在教学实践中扎实推进工匠精神培育, 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涵养工匠精神, 使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同时具备相应的创新创业精神, 能够做到尊师重道、爱岗敬业、专注执着、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王博.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J].人民论坛, 2018 (24) .

 

关闭窗口